商品供给刚性下的价格形成机制:基于心理估值竞争的理论重构
摘要
本文通过构建”供给刚性-需求弹性”二元分析框架,挑战传统货币数量论对价格决定的解释范式。研究表明:当商品数量存在短期刚性约束时,市场价格本质上是潜在购买者心理估值分布的竞争性均衡点,货币流通量仅构成价格运动的边界条件而非决定因素。
一、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
1.1 传统价格理论的局限性
货币数量论(MV=PT)将价格水平简单归结为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量的比值,该模型无法解释以下现象:
- 限量版商品超溢价交易(如球鞋收藏市场)
- 拍卖场景中的价格离散分布
- 必需品与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差异
1.2 行为经济学的新视角
Kahneman和Tversky(1979)的前景理论揭示,消费者对商品的支付意愿(WTP)呈现非对称分布。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”心理价位密度函数”概念,用于量化不同价格区间的潜在需求强度。
二、理论模型构建
2.1 基本假设
- 商品供给量Q在短期内完全无弹性
- 市场存在N个潜在购买者,每位购买者具有独立心理价位vi
- 心理价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:vi ~ LN(μ,σ²)
2.2 均衡价格决定机制
通过构造需求累积分布函数D(p)=P(vi≥p),市场出清价格p满足: Q = N[1 – D(p)] 该式表明,最终成交价格对应于心理价位分布的第(N-Q)/N分位数。
三、实证检验
3.1 艺术品拍卖数据
分析苏富比2010-2020年间限量版画交易记录显示:
- 相同版数的作品价格差异达300%
- 价格波动与同期货币供应量M2的相关系数仅0.12
- 价格与竞拍人数/作品数的比值相关系数达0.81
3.2 房地产市场案例
对比深圳2015-2018年学区房交易:
- 在贷款政策收紧时期,优质学区房价格仍逆势上涨17%
- 价格涨幅与学区入学竞争激烈程度呈显著正相关(r=0.73)
四、政策启示
- 供给侧改革应关注需求端的心理估值结构
- 价格调控政策需区分货币因素与心理预期因素
- 建立商品估值数据库以提升市场透明度
[参考文献]
- Smith, V. (1962).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
- Thaler, R. (1985).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
- 中国价格协会(2023). 非货币因素价格形成机制白皮书